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经管资讯 >>管理前沿管理前沿
管理的境界:管理的本质是信任,不是监督
2018-12-18 23:28:43【管理前沿】人已围观
简介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,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,很多管理上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。有时候制度过甚,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,人都是有情感和心理变化的,管理者要想真正领导好员工,也需要从“心”突破,制度只
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,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,很多管理上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。有时候制度过甚,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,人都是有情感和心理变化的,管理者要想真正领导好员工,也需要从“心”突破,制度只是辅助。
关于“管理的境界”,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,不过我要讲的观点其实非常简单——管理的高级境界是信任,而非监督。
有一个这样的话题: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,无论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,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,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,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。但是管理的方法各有千秋,管理的幅度大相径庭,管理者的风格五花八门,管理的目标也有所不同。你认为“最有效的”管理方式是什么?原因是什么?
我的答案是:与团队成员建立互信互惠的协作关系。原因很简单,只有当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信任,并且可以互相成就的时候,这种协作关系才是健康、有效的。否则,一切规章、制度、流程只能是“表面功夫”,员工心中不服气、不理解就会表现到行动上的不配合,即便假装配合执行也会走样。
一个值得管理者反思的现象是,不知道从何时起,员工之间、主管之间、员工与上司之间变得不再“亲密无间”,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程与规则。原先一句话就能办的事现在要走流程,从前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先界定规则,不再有人主动承担责任,几乎所有事都指向一个词——“程序正义”。
诚然,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经历效率到规范的转型,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“规范”的初心。如果制定的规范会限制企业的发展、挫伤员工的积极性,这种规范不但需要整治,还应当追究制定规范的人的责任。
或许,规范本身就是“本位主义”导向下的副产品。
另一个副作用是,这种前提就是“互不信任”的规则是会“传染”的,上行下效。上级单位之间的互不信任,导致各种明争暗斗,会让下级单位看轻、逆反乃至效仿。主管间的“与人斗争”会耗费掉他们大量精力,下属们也只能被动跟随,最终导致企业的衰退和不景气。
近年来,有一个提法叫做“树立问题意识、坚持问题导向”。它的本意是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,旧的问题解决了,又会产生新的问题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,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,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,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。
一些单位却错将“问题意识”理解为“怀疑一切、否定一切”,看看员工工作中有没有漏洞、下发的管理办法中有没有寻租空间、合作伙伴管理上是不是有管理真空……
随后来一句“不能让信任代替监督”。听上去似乎还挺有道理,员工的一切行为似乎都进入了“被监督”、“被管理”的范畴,真正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牢笼。
可是这样真的有效吗?可以杜绝企业的经营风险?员工的行为就规范可控了?
窃以为答案是否定的,至少并非完全肯定。当组织对员工采取“问题导向”的时候,员工会产生“防备心理”,如果本身没有问题,就会尽可能地降低承担责任的可能性;如果本身有“非分之想”,就会想尽办法提升钻空子的水平。要知道,从专业角度来看,管理者未必比经办人更懂业务,很多规则表面上看没有问题,但从经办的角度来看就是漏洞百出。一旦真的出现问题,只会变得更加隐蔽。
而且,员工在心理上是有不信任感和挫败感的,这种情绪显然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。
我并不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监督,只是对“穷兵黩武”式的风险防范手段保留意见。
德鲁克曾经说过,管理的本质不再是建立在强权上,而是建立在组织的信任上。企业的经营发展出了问题,其实都是信任出了问题。员工不再相信组织,组织也不再相信员工,双方的关系剩下的只是戒备与防卫,缺少了爱与规则。
在“海底捞”遭遇的这次危机中,企业的回复就表现出了足够的“宽容与信任”。上午沦陷,下午逆袭,有人将海底捞的反应归纳为:这锅我背、这错我改、员工我养。在那份刷屏的海底捞“处理通报”中写道——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干部和职工无需恐慌,你们只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。该类事件的发生,更多是公司深层的管理问题,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。
我们不谈这件事本身的是非对错,但仅此一点,至少表现出了企业管理层的态度:不让临时工顶包、不让基层员工扛雷。这不是宠溺,这是教育和信任。
反观有些企业,任何问题和危机都会先将员工顶出去,该开除的开除、该降级的降级,立马划清界限,井水不犯河水,恨不得从来没招过这个员工。
我们不妨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一下,这种处理方式会让自己“真心悔改”吗?还是会激起数不尽的怨气和恶意,带着罪恶感离开呢?
我还是相信“人性本善”的,大家在一起上班起码应当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氛围,而当员工相信你的时候,当你相信员工的时候,或许就是“上下同心,其利断金”。
不久前看到过一段让我醍醐灌顶的话:“培养员工,让他强大到可以离开;对员工好,好到让他不舍得走”,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有效管理的最佳诠释了。
未管人,管理学爱好者聚集地,经管学习资源分享平台。主要分享管理学考研备考、管理学经典理论、管理前沿思想,管理学经典书籍,管理大咖演讲等知识!欢迎加微信:yehelin888交流!更多管理学资讯关注网站(http://www.yehelin.com)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年底总结:感到迷茫了!新的2020年叫醒自己的24句话!
年底总结:感到迷茫了!新的2020年,叫醒自己的24句话!一起共勉~1、永远不要自毁机会和前途2、昨天很美好,今天很残酷。明天又是新的开始,但很多人都在今晚放弃3、方向不对,越努力越窘迫4、读书的意义所在:能看到更远的世界5、自我塑造,过程很疼。但你最终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6、有时候你觉得特别难,也许因为有更大的收获7、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8、表面繁荣未必是好事,抛开表象看实质才是人生真谛9、你所职场人必须具备的这12种精神,这些优秀特质你都有了吗?
你总抱怨自己薪水低,老板不识人,工作不好没前途,怎么他升职了你没有…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会不会是自己因为怕麻烦而错过了机会;只想着完成工作就好,别人却更加努力?在遇到伯乐之前,请先把自己培养成千里马。这12种职业精神你有几种?自检,自勉!未管人,管理学爱好者聚集地,经管学习资源分享平台。主要分享管理学考研备考、管理学经典理论、管理前沿思想,管理学经典书籍,管理大咖演讲等知识!欢迎加微信:yeheli欣赏一个人,始于颜值,敬于才华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,他们也许貌不惊人,也许才不出众,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,让你想要与之接近,倾诉心中的秘密?一个人从表到里,可以分为五个层次:外貌,能力,脾气,品格,品性。对应的品质同样是五个层次:颜值,才华,性格,善良,人品。细细品味,这五个层次,既是身处世间的识人之法,也是涵养内心的修行之途。始于颜值,敬于才华,合于性格,久于善良,终于人品——这大概是那条完整的路径。始于颜值爱美之心比裁员更逼死人的,是可怕的职场偏见
来源丨人事人订阅号(renshirendyh)作者丨陈澄澄在微博上有个话题,叫做看不见的偏见。《职来职往》的主持人李响说过一段话:在职场上,刻板印象无处不在。比如“实习生就是打杂的”、“90后动不动就辞职”、“中年女领导都很奇葩”、“已婚未育的女性就是来骗产假的。”说实话,这还是一些比较普遍的偏见,除此外还有一些诸如相貌偏见、性格偏见的,往往是隐形而无处不在。01“90后动不动就辞职”朋友阿心是个
文章评论
评论加载中...
|